目前,自主品牌协作机器人企业发展仍面临不少问题,比如,核心零部件与国际领先水平有明显差距;场景方向设想多,但落地速度不尽如人意;企业快速涌现,但产业生态尚未形成等。以上种种,亟须从核心零部件和前沿技术、场景开发开放、生态体系培育等方面加快布局进行解决。
加快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新兴前沿技术攻关。一方面,在高精度减速器、机器人专用芯片、高精度编码器、工业设计软件等领域,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通过“揭榜挂帅”等形式开展联合攻关,重点支持中下游龙头企业开展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在谐波减速器、控制系统、伺服系统等已经部分实现本土化应用的领域,对标国际先进,加强产品的检测认证能力,提高产品性能水平。另一方面,前瞻布局人工智能、类脑科学、机器视觉、柔性技术等前沿技术,加快新兴前沿技术与机器人技术的融合,以更好地实现协作机器人的感知、决策、交互、行为、安全等人机共融能力。
推动协作机器人应用场景的试点示范。在政府层面,应发挥好“链接者”“使用者”的作用;在企业层面,协作机器人企业应利用好贴近市场的天然优势,在工艺积累、售后服务方面多下功夫。建议将协作机器人应用纳入各地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指南中,鼓励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开发融合协作机器人和其他智能装备的整体解决方案。在服务业领域,拓展公共服务、教育培训、商业服务、医疗康复和养老助残等领域的应用市场,推动将协作机器人纳入政府采购目录、教育技术装备目录、创新医疗器械管理目录,促进应用方与机器人企业的对接合作。
构建完善协作机器人产业生态体系。在现阶段,协作机器人企业依然面临应用开发、高端人才、产业链配套等方面的难题。一方面,要重点支持龙头企业构建平台化、标准化的开源机器人操作系统,引导各行业依托操作系统进行应用开发,丰富系统生态。另一方面,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职校与企业联合共建协作机器人产业人才实训基地,通过项目合作、定向委托、技能大赛等形式,完善协作机器人人才培养体系。总之,协作机器人发展既需要传统机器人产业链配套,也需要新型零部件供应链支撑,需整合产学研各方资源优化协作机器人供应链生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