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AI、物联网、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人机协作”也成为机器人发展的未来趋势。与此同时,国内协作机器人发展势如破竹,一跃成为“人气”产品,涌现出一批创新型协作机器人代表企业,如:海默、大族、越疆科技、遨博、艾利特、节卡、达明、珞石、新松等。“安全”、“轻便”、“易用”是协作机器人典型特征,“高性价比”是其核心竞争优势,这也助力很多中小型企业步入自动化赛道。
从使用领域来看,除了传统的汽车、电子领域,物流、医药、食品、纺织、家具制造等行业,协作机器人利用率正在增高。为抢占市场,拓展使用场景,部分协作机器人企业把目光投向了新零售、教育与研究、文艺、航空航天、餐饮等新型应用行业。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数据显示,在中国市场,2017年、2018年、2019年,工业机器人的安装量分别是38.9万台、40.6万台、35.5万台,而协作机器人的安装量分别是1.1万台、1.6万、1.8万台。2019年,受全球制造业下滑以及汽车和电子等主要终端行业需求减少与中美贸易战的多重影响,工业机器人整体市场收入出现多年来首次负增长,但是协作机器人却在稳定上升。
有人曾说“协作机器人是机器人产业发展从自动化迈向机器智能的一个重要指向标,是未来机器人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今,协作机器人赛道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面孔,原本专注工业机器人赛道的企业也争先研发协作新品,协作机器人销量逐步上升,种种迹象都似乎在将这一说法坐实。
尽管协作机器人发展速度较快,市场需求量大,但还是有很多可进步空间,其与传统工业机器人相比,局限与缺点也比较明显。其一,协作机器人运行速度比较慢;其二,协作机器人重量轻、结构简单,造成自身刚性不足;其三,低自重、体型小、负载低、工作范围窄、使用场景受限。并且从总体来看,协作机器人的深度使用场景相对较少,可替代性较强,需要从业者们继续探索,提升产品性能,找到适合自身产品定位的应用行业与场景,做深度应用。“协作工业化,工业协作化”或许是未来机器人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目前协作机器人市场格局尚不明确,对国内每一位行业参与者来说都是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