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2021年协作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正式发布,该报告全面梳理了当前协作机器人产业现状及技术、产品特征,深入分析了下游应用场景的潜在需求,并对协作机器人产业未来进行了展望。
2013年以后,随着外资厂商UR等进入中国市场,协作机器人在国内兴起,随后出现以一批优秀国产厂商,积极布局协作机器人市场,逐渐成为外资厂商的有力竞争者。
2016年,国际标准化组织针对协作机器人发布了最新的工业标准--ISO/TS 15066:Robots and robotic devices-Collaborative robots,作为支持ISO 10218的补充文档,进一步明确了协作机器人的设计细节及系统安全技术规范,所有协作机器人产品必须通过此标准认证才能在市场上发售。由此,协作机器人在标准化生产的道路上步入正轨,开启了协作机器人的发展元年。
从近年来的市场表现可以判断,协作机器人技术已获得市场充分验证。从应用的角度来看,协作机器人可以横跨工业场景与商业服务场景,一方面可以实现降本增效,另一方面,能够与人的安全协作,在易用性上能大幅降低使用者的门槛。
根据蓝皮书数据,2020年中国协作机器人销量9900台,同比增长 20.73%,远超全球平均水平。即使受到疫情影响,全球协作机器人市场整体增速有所放缓,但中国市场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增长。
协作机器人市场渗透率处于持续上升的态势,特别是中国市场经过多年的培育,已逐渐成为全球协作机器人重要增长引擎之一。目前,国内协作机器人赛道上已出现2-3家具有全球竞争力品牌,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协作机器人市场接近70%份额由本土厂商占据。
经过前几年高增长后,协作机器人逐步回归理性。另外,人们对协作机器人的认识停留在单工位的简单替代上,而商业服务上的应用价值被低估,同时在众多的工业场景中,协作机器人的高柔性尚未真正发挥价值。
随着行业竞争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协作机器人行业逐渐进入同质化竞争阶段。玩家多、产品丰富,但质量技术参差不齐。因此可落地可复制化的场景应用创新将决定下半场商业模式落地的规模和潜力,只有在工业、商业、教育等具体行业的延伸和适配,才能在未来竞争中站稳脚跟。
协作机器人的未来是人机共融,这是行业达成的共识。也是行业所有玩家追逐的目标。但如何实现人机共融,达成人机共融的关键又是什么。蓝皮书发布会上相关人士表示,人机共融的三大关键技术是感知、交互、决策,融合AI技术的新一代智能机械臂,拥有无限延伸的场景,并将带来整个社会运行效率的跃升。